书画墨妙必须经过装裱才便于收藏、流传和欣赏。手工书画装裱是我国伴随书画艺术一同成长的传统古老技艺,有着一千七百年历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古称裱褙。名家大师的书画作品,稍有收藏不当,些许破碎,经精心装裱,则犹如枯木逢春,一些具有收藏和纪念意义的珍贵画作因此不致湮没失传。
装裱艺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古人云:三分画七分裱,一语道破书画装裱的重要性。因此,书画大家和爱好者将掌握着这门民族传统工艺的艺人称为书画“美容师”。在北京,也有这样一名“美容师”,他就是手工机裱发明人之一、文化中国书画装裱培训中心负责人高松,记者来到他的工作室“文化中国艺术会馆”,探寻装裱书画的奥秘,听他讲述了关于书画装裱的那些事。
大学结缘装裱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书画美化生活的认识和需求大幅度提高,因而对书画装裱的服务需求也在不断提升。这就要求装裱人员具有较高的美学素养和职业操守。因为装裱质量会直接影响到书画作品的观赏、收藏及传世。
采访了解到,高松在大学期间主修汉语言文学,兼修美术理论,很早就对书画和书画装裱有着浓厚的兴趣,当时有个同学的母亲是当时小有名气的手工装裱师,这无疑给了他系统学习手工装裱的机会,装裱生涯也由此展开了……大学毕业后,他在老家开了一个装裱店,并将手工装裱技艺传给了弟弟,他希望这门艺术可以一直延续下去。
来到北京之后,通过手工装裱这个平台,高松接触了一大批书画大家和上等书画作品,也常常受到书画界众多前辈尤其是荣宝斋装裱师傅的指点和关心,在如此浓厚的艺术氛围熏陶下,高松除了不断完善自己的装裱技艺,其书画鉴赏水平也得到大大提升,偶尔也会亲自提笔作画。
采访当日,高松首先向记者展示了装裱所需的工具和简单介绍了装裱的工序。所需工具有案子、镊子、排刷、浆刷、隔糊、起子、钳子、剪刀、纸壁、尺板、砑石、蜡板、手卷刀等。其工序包括托心、方裁、配料、镶嵌、四裁、砑光、上杆等等。
高松告诉记者,手工装裱一幅书画作品,工序繁多,前后需要一周到半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除了前面讲到的工序外,制糊也非常重要。古人云,“虽有补天之才,必先炼五彩之石。”制糊要经过洗粉,就是去掉面粉中的麸皮和面筋使之成为淀粉,将淀粉倒入锅内开火熬成粥状,冷却后即为成品。高松说,实际工作中浆糊的好坏至关重要,如果处理不当,要么过硬,要么粘度不够,要么容易发霉,直接影响装裱质量。
继承传统 与时俱进
古书画不装裱不易收藏,中国书画正因有传统装裱的神助,才得以保存流传。只有经过托裱画心,使之平贴,再依其色彩的浓淡、构图的繁简和画幅的狭阔、长短等情况,配以相应的绫绢,装裱成各种形式的画幅,使笔墨、色彩更加丰富突出,增添作品的艺术性。手工装裱每道工序必须按严格的要求操作,手工艺人因此必须具有一定的装裱经验和艺术素养。所用粘合剂是浆糊,利于揭裱、修复,色垢、墨污、纸皱、残缺的处理,使作品原来的笔触、墨润、色彩更加润泽、调和,从而增添作品的神韵。但操作不当,容易出现走墨、走色等,使作品黯然失色。手工装裱对装裱时间与气候都有要求。如冬天北风强劲时,画中水分流失过快,如处理不当在挣墙上很容易使作品崩裂。因而,在南方大热天,也不能开空调。而潮湿天气水分过重,风干速度慢,日后也容易受潮发霉。
如今的人讲究效率,都想图个快,所以手工装裱也越来越不受重视,除了一些明白的人,大多数人会选择机器装裱。高松担忧地说:“我真的担心,以后手工装裱这门手艺会被机器装裱慢慢取代。”为了将这门艺术更好的传承下去,高松与他的弟弟高山一起,经过不断的思索和考证,和反复的操作和实践,最终发明了一种新技术--“手工机裱”,也叫“浆糊机裱”,不仅保留了传统手工机裱和现代机裱的精髓,同时也弥补了机裱和传统手工装裱的不足,真正的做到了与时俱进。如今,手工机裱新技术现已与手工装裱、机器装裱技术一起,被业内并称为书画装裱“三大核心技术”。为了防止流失,有序的传承这项技术,兄弟两人一改过去单传密授的旧习,将技术开放,广收门徒,并决定所有熟练掌握这项技术学员,将以“手工机裱传承人”身份代代相传。为传承古老艺术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记者:“手工机裱”是如何取长补短,将传统手工装裱和现代机器装裱巧妙结合的?
高松:手工机裱,又称“浆糊机裱”。这是一种基于传统手工装裱和现代机器装裱而发明的一套快速实用的装裱技术方案,使字画装裱变得是十分轻松简单。既解决了传统装裱的速度慢问题,也解决了现代机裱的揭裱问题。这种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的装裱技术被业内称作为“手工机裱”。“手工机裱”的问世推动书画装裱事业的快速发展。
优势:简单易学,速度快,能揭裱,易修复。
其实“手工机裱”的根本技术还是传统的,机器只是用来辅助的,但是没有这个机器则无法快度完成传统的装裱。以我们的经验看,除了速度快之外,有的效果也超过了纯传统的手工裱。比如平整度、软硬度等等。
记者:前面提到的日本的装裱技术,日本的装裱技术都是在我国学去的,听说他们装裱做的很出色,以及现代机裱这个行业发展的是如此的迅速,是不是传统装裱就没有前途了呢?
高松:不是的。随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装裱的名家书画,现在均已到了重装再裱的时候了。有的书画由于保管不当,发霉破损严重,也到了不修复不可的时候了。这些名家大作,没有传统书画装裱修复的技术是很难做到修复如新的,机裱难以胜任。而现代大家也要求把自己的作品用传统方法装裱,以求流传后世。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发明装裱机的日本,名家的作品也不用机裱,只用传统手裱,机器只裱不值钱的商品画。
传统装裱的前景如何,还要看人们如何去继承、发展。中国字画承载着中华文化精髓的艺术品,手工装裱的字画也要把握时代的脉搏,勇于开拓,勇于创新。“手工机裱”的出现,必定使新的装裱技术走向更加广阔的市场,“手工机裱”的发展必将使传统装裱重新焕发生机,装裱事业必会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
正在远去的手工装裱
据了解,真正精通传统手工装裱的艺人越来越少,加上技术的保密和单传等特点,手工装裱技艺更加岌岌可危,亟待传承。高松说,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市场上出现了不少机械装裱,其工序简单,周期较短,而手工装裱用时较长,工序又特别复杂,所以现在很多人都青睐于机械装裱。然而,手工装裱作为一种民族传统工艺,许多特性是机械装裱所不能替代的,它是书画作品经久不损的关键法宝。
听完高松的讲解,仿佛看到现场装裱的场景:摊一幅中国画在平整干净的板上,而后将其喷湿,整张画纸呈现潮润状态即可;再用鬃刷蘸浆糊将其刷平,给背面托裱上一层宣纸,就可上墙阴干;待干之后,再用绢、纸等镶边,安装轴杆制成画幅……多么美妙的过程,暂且不论工艺的复杂,单是过程中弥漫着的墨香和蕴藏的静谧之感,无论是多么暴躁的人,都可以安静下来,去体会玩味其中的乐趣。
我国的装裱工艺伴随着中国绘画的历史而产生,距今有1700多年的历史,在魏晋时期已经萌芽,1500年前装裱技术就开始出现,浆糊的制作与防腐,装裱用纸的选择,以及古画的除污、修补、染黄等历来都是十分讲究的手艺活。谈起古字画的揭裱,正忙着装裱的高松弟弟高山言谈之举都变得小心翼翼起来:“呼吸都是细声细气的,生怕一用力,吹散了正在修复的古画残片。”跟随哥哥做了多年的书画装裱,高山现在也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书画装裱专家了。“画界有三分画七分裱之说,一个合格的裱画师除了手上功夫要到位,还需要具备美学知识,对画、绫绢、嵌线的色彩都要把握得当,让它们相互协调。装裱得好可以为画锦上添花,装裱得不好,对画作本身也是一种不尊重。”他们始终坚信这样一个道理:只有手工装裱,才能保留画作的原汁原味,这也是手工装裱的核心。没有了传统的手工装裱,揭裱和修复无从谈起了。手工机裱被称为手工装裱的升级版,但是无论怎样升级,都要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之上,也只有坚持这样做,才能让手工装裱这门传统的技艺保留、传承下来。
简短的就交流中,我感受到了高松对传统文化的炙热以及内心的坚守。问及机裱是否能取代手工装裱,高松说“无论如何,机器装裱取代不了传统手工装裱,只要书画存在,传统手工装裱就会存在。因为装裱的作用不仅是美观,更重要的是让画幅牢固,延长寿命。”正是因为一批人对于传统工艺的保留和坚守,才使得我们在寻找老手艺时相对容易。在北京,还有很多人喜欢老手艺,钟爱老手艺,这样才不会辜负这片土地上的文化遗韵,这更是一个城市的幸运。
(来源:《神州》杂志 原题--高松:用手工机裱将书画墨妙传承到底)
文化中国书画装裱中心简介:
文化中国书画装裱培训中心位于北京方庄“文化中国艺术会馆”,本中心根据十几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了一套快速实用的装裱解决方案--手工机裱,使字画装裱变得是十分轻松简单。既解决了传统装裱的速度慢和不平整等问题,也解决了现代机裱的揭裱修复问题。新华网等上百家媒体对此新技术给予报道。(百度百科:“装裱师”,“手工机裱”据可检索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