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已有数百岁的年龄,但朵朵 “盛开”的莲花,108个各具特色的“灵”字,依然清清楚楚均匀地分布在每个钟体,不同的是:古钟底部一钟“福” 字环绕,一钟“喜” 字环抱。这对高1.60米,口径有1.12米,每只重达千斤的明代“福”“喜”古钟,是记者五一前夕回河南老家探亲时,在郏县安良镇王楼村一农家院看到的。
据农民收藏家王二法介绍:这对明代古钟,是他9年前在山西太原做生意时收藏到的,当时花去了他五十多万的积蓄。但如何保护这对古钟,这9年多来一直令他犯愁。在几经考虑之后,他还是向当地文物管理部门提供了这一信息,希望古钟受到官方部门抢救性的保护或专业收藏机构的收藏。
据文物专家孔令公介绍:这对古钟的提袢上各有7个鼓钉式装饰,提袢下方,围绕钟体各有24片莲花花瓣。钟体上各有108个写法各异的阳文“灵”字,下方有8个八卦图案。一个钟上有8个“福”字,另一个钟上有8个“喜”字。据文物专家测量:两座古钟钟体均为1.60米高,口径有1.12米宽,上方孔径为0.12厘米。且重量均为1000市斤。该钟铸造精细,图案精美,保存完好,几乎没有敲击过的痕迹。特别是那钟上精美绝伦的文字,甚称明代馆阁体书法艺术代表之作。其字体工整,古朴道劲,108个“灵”字尽管字体各异,但版面安排得匀称整齐,从头至尾距离均等,绝无空白,又一字不多一字不少,这一切的一切,不经过一番精心的运筹和计算是难以完成的。每座钟上的108个“灵”字,加上一个钟上的8个“福”字,另一个钟上有8个“喜”字。应该是由当时顶级的大书法家先在宣纸上把各种“灵”字和福喜写就,然后用朱砂反印到钟模上,再由工匠雕刻成凹陷的阴文。剩下的事,便是以火为笔,以铁为墨,将这光洁挺秀、见棱见角的108个“灵” 字和16个“福”“喜”一挥而就了。
文物专家告诉记者,中国的钟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它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辉煌的科技成就,而且显示了中国人的非凡智慧。早在商周时代,钟只不过是一种乐器。后来,随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形成,中国有了佛钟、道钟,作为法器悬挂于寺、观。随着寺庙增多,作为法器的佛事钟和道事钟也就越来越多,成为中国古钟的主流。有史料介绍:所有寺庙的大钟都极为讲究,多是晨暮各敲一次,每次紧敲18下,慢敲18下,不紧不慢再敲18下,如此反复两遍,共108下。为何要定为108下?一说是一年有12月、24节气、72候(五天为一候),合为108,象征一年轮回,天长地久。另一说是,人有108种烦恼,钟鸣108响,以尽除人间烦恼。而河南郏县安良镇王楼村发现的这两座各刻有108个“灵”字的“福”“喜”古钟,不正印证着“福”和“喜”的灵灵灵吗?
文物专家声介绍说:大凡古钟都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关,在古钟的背后可以采集到许多充满善恶兴衷的历史故事。初步定为明代“福”“喜”灵钟,应该是明代最鼎盛时期铸造,属国家珍贵文物,在全国也并不多见。其背后的史料,有待进一步考证。可以说明代福”“喜”灵钟的发现,为研究中国的古钟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实物,它不仅具有极高文化价值、科研价值,也有极高的研究价值。虽历经500多年的风风雨雨,但大钟依然保存完好,依然显得是那样古朴、精美、雄伟、凝重。正如专家所言:大钟作为一个发声装置,它最根本的功能和终极的输出无疑是钟声。归根结底,应该以钟声的品质来鉴别技术成就的高低。大钟铸成后,由于通体都是文字,根本不可能通过机械刮削来调音,但却一次性达到如此音响效果,这的确是难之又难的事。由于差频现象和各分音在大气中衰减程度不一,便出现了钟声的抑扬起伏和各处听到的音调略有不同。钟声轻击时圆润、深沉、古雅,重击时浑厚、洪亮、庄严。内行人能辨出等完全谐和音组成的泛音系列。无论该钟的音质、音色还是传播距离,在世界古钟之林中,都令人称奇叫绝。
农民收藏家王二法真诚地对记者说:既为明代“福”“喜”灵钟,又属国家文物,他愿大大低于收藏价让文物部门戓有需求的寺届收藏。目的是让“福”“喜”灵钟得到抢救性保护,也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