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禹州市鸿畅镇鸿北村,有一位88岁的老人名叫王海宝,他是一位抗日老战士,一个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革命老人。不仅如此,他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离休干部,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反右”期间受挫时,他学画中国画,专攻梅花,没想到这一画竟画了半个多世纪。
初秋时节的一天,记者专门来到河南禹州市鸿畅镇,在鸿北村的一座二层小楼里见到了王海宝。虽然已是年近九十,但这位老革命始终关注时事政治、国家命运。当他得知日本右翼的卑劣行径后,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家乡抗战的史实,专门手绘长篇速写,并画出多幅梅花佳作,寄托一位抗日老战士的爱国情怀,上面写道“日本政府瞎胡闹,死灰复燃侵宝岛。两岸三地齐奋起,维护主权国土保。”
传奇人生
王海宝出生于1927年,由于家境宽裕,他从小读书,后在著名的钧台中学就读,接触了大量的革命书籍,对日本鬼子侵占中国有着痛彻心扉的感悟,对日本鬼子的烧杀抢掠有着沉痛的记忆。王海宝回忆说:“1944年冬天,王树声将军根据党中央、毛主席的命令,前来豫西开辟抗日根据地,来拯救在水深火热之中受苦受难的河南人民。而当时的豫西禹县、密县、郏县、登封一带的抗日武装,则由抗日先遣支队张才千的四支队领导。”
“为培养党的新生骨干力量,四支队在禹县西部办了一所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又称抗大四分校),校长由张才千同志兼任,副校长由四支队参谋长寇惠民担任,校址就设在风景优美的禹县下官寺村白家大院,而学员则是当时从许昌、郏县、禹县、登封、鲁山、宝丰等地党的抗日组织保送、推荐来的,也有武装部队介绍来的。而我就是其中的一个。”
“我17岁参加革命,刚结婚两个月就走了。”王海宝告诉记者。1945年春王海宝投身革命,参加了八路军。其后,他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新中国成立后,他先是在部队,后是在税务部门工作,由于多才多艺、善写爱画,深得领导和同志们好评。
画梅抒怀
王海宝为何与梅花结下不解之缘?他告诉记者,他出身于书香门第,是老家中的一棵蜡梅伴随着他长大的,蜡梅不畏严寒的气节鼓舞他在漫长人生道路上历经坎坷但从不低头。记者看到老人的画室和展室里到处都是梅:墙上挂的、柜橱里摆的、画案上放的梅有红梅、黄梅、白梅、绿梅,还有山石梅、松竹梅、风雪梅等,让你完全置身于梅的世界。
1957年“反右”扩大化,他遭受了不白之冤被划为右派,下放劳动。1966年的“文革”更让他的境遇雪上加霜。但是,在那“高天滚滚寒流急,万花纷谢一时稀”的日子里,他白天劳动,夜晚在灯下画梅抒怀,认认真真地画出一幅幅精神饱满、形态各异、蓬勃向上的梅花,显示他从容不迫、乐观自信的心境。
记者了解到,1982年年底,他终被平反昭雪,恢复了公职。离休后,他把全部的精力和时间都用在了写梅、画梅上。写梅、画梅、歌梅、赞梅成了他生活的中心和主旋律。他买来大量的书籍和笔墨纸张颜料,不分昼夜地读、画。并且,他还去了许多地方,拜访了很多画梅高手,既充实了晚年的生活,也使自己的绘画技艺有了极大的进步。“风刀雪剑二十年,寒来暑往志愈坚;一腔豪情向天笑,红梅老树花更艳。”这是王海宝先生60岁生日时在自己一幅梅花图上题的诗句。
心系祖国
虽然王海宝已是80多岁高龄,耳朵有点儿背,但眼不花,画工还是不减当年。让人感动的是,这位老革命始终对党、对国家有着深厚的感情。为了迎接香港、澳门的回归,他连续两次举办个人百幅梅花展,以此歌颂民族团聚、领土回归。为祝愿2008年北京奥运会顺利进行,他创作了一幅0.6米高、8米长的《报春图》,图中整棵梅树枝挺杆壮、苍劲有力,象征着古老文明的中国。抗击非典,他给白衣战士赠送书画,表示慰问。在纪念周恩来、彭德怀、黄兴、徐特立、雷锋等人的活动中,他积极参加书画展,画作被入编画册。200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他所作的“六顺图”和“6米长卷”被多家举办单位收藏,被誉为中华爱国艺术家和艺坛名家。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首次举办,他画出8米长卷《精气神》,被收编于《百年奥运情系中华画展优秀作品集》。200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诞辰60周年,他创作出《雄鹰图》,被北京老年书画名家北京邀请展评为金奖。
2009年3月,王海宝从历年画稿中筛选了60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出版了一本画册--《王海宝画梅》。今年,党和国家对抗日战争进行隆重纪念,举办了多种活动,王海宝特别高兴,画了多幅作品参加活动和画展,也借此纪念自己的人生经历。对此,一位画友写道:“从中也不难看出,一位革命老人为了圆梦,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可贵精神,从而坚定后来者前进的步伐!”而他的老战友苏岐瑞诗曰:“玉皇山下一耄翁,戎马半生立战功。笔耕彩绘颂盛世,岚河岸上不老松。” 徐法章赞道:“千锤百炼磨砺志,老兵耕耘铸辉煌。游忆翰墨写诗章,耄耋画梅梅生香。”
也许真的应了“时势造英雄” 那句老话。王海宝爱梅、画梅、痴梅,想来也一定是始于那个特殊的年代。用王海宝的话说,史上咏梅者多,画梅者众,但总也找不到王冕那种“朵朵花开淡墨痕,人于画梅一样清”的心绪;总也找不到李方膺那种“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的意境;总也找不到齐白石“蒙驴残雪寒吹笛,只有梅花解我狂”那种特有的妙趣。唯有毛泽东的《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才更具一个革命者的情怀。
“诗言志”,确切地说是“画言志”。正因如此,王海宝把梅花视之为师视之为友。他笔下的梅花,也就更是挺立苍穹,傲骨铮铮,苍茫浑厚,刚柔相济,异彩纷呈,暗香四溢。从而烘托出梅花的高洁与凌寒傲然,在苍茫秀色中再现高雅的古典美和诗意美,同时充分展现岀王海宝那特有的美学追求及哲学思考。大有“只留清气满乾坤”之意境,之升华,之享受。
王海宝简介:王海宝字英先,号峰阳植梅老农。晚号耄翁。1927年生于河南禹州市鸿畅镇一个大户人家, 1945年不满18岁的王海宝投笔从戎,走向抗日前线, 并岀任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团政委。1987年离休后积极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勤练诗、书、画,尤专攻画梅。根雕、篆刻也有涉猎,曾多次参加全国性书画大赛,金奖银奖多不胜数,获奖证书也早已满箱满柜。
现任中国画院副院长,中国老子书画院、中国国际书画院、中国国学书画院、中国八一书画院、台北故宫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当代艺术协会、中国现代文艺学会、中国美术书法家协会、华夏文化促进会、中国民族文化促进会名誉主席等。
(作者:郭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