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藏网讯,为纪念新中国公派青年美术家留学苏联60周年,由中国美术馆策划的“20世纪中国美术之旅--留学到苏联”大型美术作品展于4月16日巡展至浙江美术馆。此次展览共有500多件美术作品汇聚一堂,并通过600多件珍贵文献打开历史记忆,首次集中展示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留苏一代美术家在那段特殊年代里的火热生活和艰苦奋斗的求艺之路。
新中国成立伊始,为发展美术事业,推动美术教育走向正规化,国家决定公派留学生赴苏联学习美术。从1953年到1961年,先后选派了品学兼优的美术留学生7批共33人,主要在著名的列宾美术学院学习油画、雕塑、舞台美术和美术史论专业,包括罗工柳、肖峰、李天祥、郭绍纲、全山石、张华清、林岗、徐明华、伍必端、陈尊三、曹春生、司徒兆光、王克庆等美术家以及邵大箴、奚静之、程永江、晨朋、李春等美术理论家。
他们学成归国后,成为美术界的中坚力量
当年留苏的一代人学成归国后,都成为美术教育、创作和美术史论领域的中坚力量和领军人物,本次杭州巡展与北京巡展不同的是,展览特别增加了“回国后的成就”版块,让观众了解这些美术家归国后的情况。例如,罗工柳曾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并领导了上个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革命历史画”创作工程,肖峰曾担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李天祥曾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郭绍纲曾担任广州美术学院院长,全山石、张华清、林岗、徐明华、伍必端、陈尊三、曹春生、司徒兆光、王克庆等曾担任各大美院的油画、版画、雕塑系主任,留苏美术家中的邵大箴、奚静之、程永江、晨朋、李春等曾担任美术史论系的负责人,是著名的美术史论家和美术理论家。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说:“向苏联派遣留学生和邀请苏联专家来华举办培训班,是50年代‘走出去’和‘请进来’的人才培养战略。事实证明,这一代美术家不负国家重托,是富有理想、才华和激情的一代,通过他们的努力,整体地提高了中国美术教育、创作和研究的水平。”
在留苏的日子里,一代青年学子与祖国共命运,肩负历史使命和事业重托,刻苦学习、研究和创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留下了难忘的青春岁月。归国以后,这批艺术家为新中国的美术教育、美术创作和美术理论事业辛勤耕耘,成就卓著,影响深远,书写了20世纪下半叶中国美术崭新而重要的篇章。
历史重现,展览现场营造留苏情境
本次展览将在浙江美术馆3层展厅及天光长廊进行展出,浙江美术馆将3层回廊作为整个展览的序厅,从北京老火车站上的“走出国门“开始,引向宽阔的涅瓦河畔,通过“新的开始”、“基础训练”、“写生实习”、“创作研究”、“感受经典”、“青春风采”6大版块,通过大量珍贵的图片、手稿、实物文献再现了留学生涯的现场,让公众走进展厅之前,能够穿越历史的时空,领会他们的激情创造。
浙江美术馆以这批美术家留学苏联的时间为线索,按他们到达苏联的先后顺序,在7、8、9、10四个展厅,对美术家留学期间的美术作品及创作进行集中展示,通过深入挖掘这个群体的求学经历,整理和概括他们的各类艺术成果,再现了这个群体的学习、研究与创造。展览中,每一位美术家当年的素描、速写、油画人物、人体和风景写生以及创作稿构成不同的板块,让人领略到他们接受俄罗斯—苏联美术教育规范而严格的训练,在素描作品中,可以看到严谨的结构和深入的刻画,在风景写生中,可以看到俄罗斯广袤的大自然和富有抒情诗意的色彩,在毕业创作中,可以看到他们活跃的创作思想,其中大量作品是第一次公开亮相。展览中还有一批他们在苏联著名的艺术博物馆临摹的欧洲与俄罗斯绘画大师的作品,其中既有提香、伦勃朗、雷诺阿、高更等的名作,更有列宾、苏里科夫等十九世纪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大师的经典。如果想了解中国美术“苏派”的形成和发展,这个展览便是最为直观的历史。同时,浙江美术馆将展厅装饰成灰绿的色调,衬托出作品的高雅格调,徜徉其间,让人对历史投注真切的回眸。
天光长廊作为展览的文献区,不仅集中展示了7位美术史论家及美术评论家的作品及文献,也将美术家留学当年的学生证、借书证、课程表、课程笔记、读书笔记、油画箱以及省吃俭用购买的图书、画册、石膏像,一直到后来俄罗斯文化部授予他们的“普希金文化奖章”和母校颁发的“荣誉教授”证书等进行了展出,让整个展览有许多“视读”的细节。
两位浙江美术学院赴苏联留学的艺术家表现尤为突出
在新中国留学到苏联学习美术的一代艺术家当中,总体上都十分有才华,在留学期间,他们凭借着理想和热情,掌握了原来不熟悉的油画、雕塑等各个领域的基础经验和基本技巧。而在这些人中间,来自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的两位艺术家全山石和肖峰先生表现的十分突出。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尚谊先生和本次展览的学术顾问、美术评论家邵大箴先生都对全山石先生有着这样的评价,认为:“他是这一代学生里面修养最全面、眼力非常高,手头功夫最厉害的一位画家。”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说:“从全山石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他的基础作业,还是外功写生,无论是风景,还是人物,都达到了相当深入的对造型规律,对色彩规律整体的把握能力。这批留苏时期的作品,很好地代表了当时我们在基础能力上的水平。”
肖峰先生在留学苏联的期间担任过留学生组织的负责人,不仅思想活跃、思维开阔,也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国内外的形式和整个的社会文化有非常深入的了解和理解。尤其在把基础教学、基础造型能力和创作思维相结合方面,表现得十分突出,因此他的毕业创作在当时的留学生毕业创作中显得非常特别,是具有鲜明中国主题和中国诗意,并反映了他熟悉生活的作品。肖峰的毕业创作不仅赢得了留学生的学习荣誉,也让苏联的老师、母校的老师看到了一代中国美术家的才气。范迪安认为:“回国后,肖峰担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一职,为社会美术的组织工作付出了大量的心力,这都是在苏联时代奠定起来的全面修养和极高的思想政治境界。”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在本次展览的前言《梦想与播火》一文中回忆道:“2007年盛夏,中国美院油画系的教师们来到涅瓦河畔的列宾美术学院。大家多么渴望能够参观一下这所学院,参观一下我们尊敬的肖峰老师、全山石老师学习的地方。但学院已放假,门卫只让我们在大厅里伫立一会儿。结果我们只好在大厅的石阶前合影留念,抱憾而归。这绝不是我们有多么尊洋媚外,而是有一条线将世界优秀文化与我们联系在一起,我们感谢这些牵线的人,我们敬仰这条线远端的伟大的艺术家们。尽管我们注定要消化这些火种,来煅造民族的时代的新文化。”
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文化发展形势面前,举办“20世纪中国美术之旅--留学到苏联”美术作品展,并在北京首展后巡展至杭州,不仅有益于进一步认识留苏美术家群体对新中国美术事业的贡献与作用,加强对新中国美术发展历史的研究,也让广大公众欣赏和感受一代中国美术家的创造华彩。重温与回顾这段历史的精神实质,对当代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美术,正是在中国社会的时代风云、沧桑巨变中不断明确起自己的文化观念,特别在打开视域、穿越文化边界的多次“旅程”中借鉴吸收了世界艺术的优长,丰满和强壮了自身,由此建立起充分的文化自觉与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