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时间:2021年9月25日-2021年12月19日
展览机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展览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北京8503信箱
主办单位: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画展海报
展览介绍:
自上世纪70年代末起,黄锐作为一位不断打破自身边界的艺术家,一直活跃在中国当代艺术的最前沿:“星星美展”、798艺术区、大山子艺术节、白云馆……这些与他有着密切关联的事件,让年近70岁的黄锐依然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常青树”。在UCCA的全新个展即将开启之际,也让我们一同回溯黄锐的创作和生活经历,从不同维度探寻他的“抽象之道”--
《黑色的半月》黄锐 172.5cm×128cm 2020年作 屏风
启蒙
“我在《参考消息》上看到,毕加索死掉了,但我不知道毕加索是谁。”
上世纪50年代,黄锐出生、成长于北京西城。4岁时他发现当教师的母亲使用的白粉笔,用它们来临摹连环画。黄锐的母亲是个好客大方的人,他儿时便看母亲的朋友在院子里聚会,成年之后也继承了这点,在家中招呼那些写诗、画画的同龄人。
虽然没受过美术学院的训练,黄锐还是认为自己是“科班出身”--他6岁开始与同学谢光力一起向谢的父亲谢天民(张大千弟子)学习水墨画的基础课--“在谢家,漫长的时间都是在学写字,这是幼儿教育的必修课,我现在觉得国画挺枯燥,当时只能服从”。
“文革”期间,黄锐和那个年代的大多数人一样中断了学习,作为“再教育”运动中的知识青年到内蒙古农村落户。在农村,他开始自学绘画,并结识了当年到访的青年诗人北岛,相互交流关于西方文学与艺术的探讨。在尝试考大学回北京的愿望失败之后,黄锐报名当上了北京皮件三厂的工人。
1978年4月,中国美术馆举办了"法国19世纪农村风景画展",让黄锐和许多同龄的中国人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了西方绘画的真品,并与现代主义的鼻祖塞尚和凡高的作品见了面。这也成为了黄锐艺术创作的起点。40年之后,黄锐在文章《抽象之路》中写道:“我惊叹凡高的热情和疯狂,可是在塞尚那里,我马上投入,并开始长达40年的对话,我们可以使用开放、平白、简约的语言。”
《无限的空间》黄锐 55cm×74cm 1979年作
星星
“不用保持一致,就像星星一样保持距离。”
1978年秋天,黄锐与诗人北岛、芒克一起发起一本名叫《今天》的纯文学独立刊物,担任美术编辑并创作了封面,也因此结识了马德升、钟阿城、池小宁等艺术青年。黄锐家的院子从此成了他们固定的聚会地点,使得黄锐萌生了组织艺术展览的想法--“做一场镇住全国的展”。
这便是“星星美展”的由来--它由黄锐和马德升在1979年发起,参展作品体现出的大胆风格让看惯了“文革”现实主义绘画的观众大为震惊。虽然在此后的几十年中被普遍看作中国前卫艺术的开端,“星星美展”的举办过程却是一波三折:1979年9月27日, "星星美展"在中国美术馆墙外开幕并引起轰动,作品露天展示于美术馆东侧小公园的铁栅栏上,两天之后就被取缔;随后在当时北京美协主席刘迅的协调下,又于11月在北海公园画舫 斋画廊恢复;1980年,第二届“星星美展”正式转到中国美术馆馆内举行,观展总人数达到了16万。
在刚刚结束封闭,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中国,“星星”作品中的崭新形式和内心表达让许多观众产生共鸣。展览共有23名艺术家参加,确定名单的方式是朋友带朋友、画家带画家。黄锐为第一届“星星美展”写了"前言",展出了有象征主义情调的作品《圆明园新生》《圆明园—遗嘱》,及一幅立体主义风格的《无限的空间》。
"星星美展"之后,黄锐与马德升一起在中国西部、南部、东部的大城市游历,向美术界的朋友介绍、交流了"星星美展"和现代主义艺术。黄锐也开始关注北京特有的空间美学风格,发展成他的立体主义装饰性绘画"四合院"系列。1983年夏天,黄锐在与马德升、王克平举办的三人展中展出了此系列的作品。他开始进一步向抽象主义和结构主义进化,步入"空间结构"的系列创作。正如黄锐所说:“到了1983年下半年,我成为一个态度坚定的抽象画家了。……我走在这条路上了,虽然茫茫一片,这已是最终决定--我同时告慰自己。”
《夜渡银沙滩-子时》黄锐 154cm×255cm 2020年作 布面油画
旅居
“如果一直在日本,我也不可能代表日本的孤独。”
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市场和信息的逐渐开放,“出国热”也一同到来。人人都有普遍的羡慕之心,希望过上更好的生活。1984年,黄锐选择移居日本,当年10月他在大阪的中央画廊举办个展,第二年于奈良租下一间仓库作为画室,完成了"空间结构"的作品,开始创作"空间"系列。
黄锐时常使用水墨这种材料创作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特别是来到日本之后,在奈良画室也创作了许多大型抽象水墨作品。《道德经》《易经》等中国传统文化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越来越多地成为黄锐的精神依靠。日本著名当代艺术批评家千叶成夫曾评论说:“黄锐将存在与虚无、生与死的本质‘阴阳’引入绘画之中,力图让绘画成为不为言表胜似言表的艺术形态。”
从80年代中期到整个9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黄锐都在国外生活,这让他感到非常孤独。“在日本我有很多机会理解商业和艺术的关系,日本的商业规则像蜘蛛网一样细密,生活非常具体和苛刻,人的生活时间是被处处算计的”,黄锐曾说,“我对此非常不舒服,只好学会忍耐”。
旅居日本期间,黄锐的创作不止包含绘画,也有装置、影像、行为等多种媒介。90年代日本经济和艺术市场的停滞和衰退,以及国内艺术界在这个阶段的上升和爆发,让黄锐最终作出了回国的决定。而在日本生活了17年,他的日语已经能“骗过出租车司机”。
《重看古典》黄锐 89cm×102.5cm 1981年作
回归
“我把798当作一个艺术作品。”
2001年,黄锐正式回到中国。他在北京、上海两地寻找画室的过程中走访发现了798(718联合厂)工厂区,认定这里是源自德国包豪斯设计的工业建筑。当时798的厂房大量闲置,租金也很低,已经有几位艺术家将此处作为工作室。但是按照管理方的规划,这一片厂区都要在北京奥运会之前拆除,以建设为电子城项目。
黄锐一眼看中了798,租下一间厂房作为个人工作室,并决定保护这些工业建筑。他将日本的东京画廊引进798,成为这里的第一家机构--2002年10月12日,东京画廊首展开幕引起很大反响,大量艺术界人士赶来参观,许多人决定入驻798。 为了保护798艺术区并延续它的“生命”,黄锐与黎静在2004年发起了"DIAF"大山子(798)国际艺术节,呈现包括视觉艺术、音乐、舞蹈、戏剧、行为等丰富的展览和项目,每年一届直至2007年。
“798艺术区创建者”成为了黄锐回国后的一个知名身份。随着2006年保护798艺术区的提案(由李象群,陈东升提案)获得北京市两会代表的通过,798艺术区被正名,也被主流社会接纳。当人们把“爬长城、吃烤鸭、逛798”并列在一起时,黄锐却还是离开了这里--2007年,黄锐被解除租约,他发起"798向何处去"的公开讨论会之后搬离,为他的798阶段画上句号。
抽象之道
“这是必经之地,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把握更多,然后继续往前走。”
离开798之后,黄锐收集了从北京内城区拆迁下来的大量清朝官宅中的建筑材料和明清古砖,开始将北京的一处垃圾场改造成他的理想工作室--采用四合院结构建造的“黄锐白云馆”。在接下来的几年中,黄锐也参与了众多的展览和艺术项目,其中包括意大利罗马城墙博物馆的群展"动物时间的中国历史"、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08年的展览“迪奥与中国艺术家”,以及"黑白"等个展项目。
2016年,“黄锐白云馆”的建筑基本完工,他与黎静在空间里举办了多场艺术活动。但在此时,北京市政新规划的城乡拆迁改造计划中也包括了白云馆的区域。黄锐通过媒体,文物保护渠道声援保留和存续白云馆空间,并决意将白云馆捐出。两年之后,黄锐和朝阳区将台乡东八间房政府签署了交接协议,场馆终于可以永久保留,用作开展文化艺术活动的公共空间。
2018年1月,黄锐参加了UCCA于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访问北京期间举办的群展“献给爱丽舍”,并与马克龙夫妇见面谈话。到了2019年,即“星星美展”发起的40周年,黄锐与马德升、王克平一起编辑了"星星79-80"纪念画册。相关的展览和活动也有很多:由巫鸿、荣思玉策划的“星星文献展”在北京OCAT举办、巴黎法中之家的“星星×40”、蓬皮杜艺术中心的“星星79-80”……
2021年9月25日,黄锐近十几年来最大规模的个展“黄锐:抽象之道”将在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行。此次展览关注他创作生涯初期至今的抽象创作,系统性的梳理以抽象语言和东亚思想作为艺术家创作的重要线索,囊括以绘画及雕塑为形式的数十件作品。
从“星星”到旅日时期的创作,都能在这次展览上觅得痕迹。展览还首次呈现了艺术家2020年创作的“有道-无道”系列油画新作,同时对“禅空间”系列,“水墨之道”系列进行有针对性的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