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时间:2023年10月22日-2023年10月27日
展览机构:北京徐悲鸿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展览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小堡村赛格斯大厦一层北门
展览海报
展览介绍:
什么是“活”的艺术?
当我们讨论“活艺术”的时候,需要阐明与其相对的,没那么鲜“活”的,“非活”艺术是什么。
近年来突飞猛进的AI科技及其引发的在工业、经济、社会、学术等诸领域的“智能革命”,无不显著展现世界现代文明历史演化正在重重地打开新的 一页:
当今时代,人类从未料想过,以ChatGPT为代表的AI大模型的惊艳表现竟然“横扫”了人类文明的几乎全部过去被认为机器不可能插手的领域--特别是艺术创作领域,这似乎强烈证明着当今艺术并非像过去所认为的那样“不可取代”。
我们认为,这些瞬间可以被AI代替的艺术,便是“非活”艺术。这样艺术的“非活”正在“逼迫”人类不得不进一步思考与探索关乎人类创造的更深本质,艺术的更深本质是什么?
智能时代艺术意义的辩证正题:以AI大模型的创新为先的产业革命决定一切。
按照这个逻辑,世界上不再需要人类艺术家,因为AI便可以完成了。至于智能时代艺术意义的辩证反题:不被AI大模型的创新所把控的那个层面决定一切。
亦即:人类不可替的直指创新本质的更深禀赋该如何领会?按照这个逻辑,我们提出,能被AI代替的艺术为非“活”艺术,而不能被AI代替的艺术为“活艺术”。
如果把“GPT”跟“艺术”做并列类比的话,那么灵感的"微观结构"之于艺术家就是一种“元语言”,而艺术家通过灵感微观结构的禀赋激发而创作出的“艺术作品”则是艺术家朝向宏观生成的“目标语言”。
GPT是创造系统,而ChatGPT是以聊天的形式生成对话沟通,那么以Midjourney为代表的AI(Generative AI)显然是能像具备生殖力的人类艺术家一样可以生成画面实践创造。
有研究认为目前的“AI生成式作品”在版权归属上并不让人类艺术家占绝对优势,分付费与不付费两种,付费之后生成的作品版权归双方所有,不付费生成的作品,版权只归AI所有,人类第一次在“人工造物”面前失去所有权。因此作为有生产力的大模型的“GPT艺术”不只是在简单的生成“作品”,而是直接就在生产“智能艺术家”。
如此看来继“艺术终结”之后,缺乏创造力的“人类艺术家”也必然失业!在超级AI时代来临之际,各行业的涅槃重生亦复如是吧。
正如自尼采以来,虚无主义引发了一系列对于概念的消亡:上帝死了,绘画死了,理性死了,小说死了,音乐死了,电影也死了...
而罗兰·巴特在《作者之死》的论文中亦强调,“作者的死”意味着作为一种机制(institution)的作者已死,而作为一种肉体/形象(body/persona)的作者则回归了;作者「死亡」指:在文学批评与文学阅读中,不需要「作为体制的作者」这个概念了,其背后仍然是一种对于概念的消亡。
这对于人类,特别是艺术家而言,这是一系列对于概念的谋杀,是一系列对于人类创造力的猎杀。
“猎杀”这种意识本身则成了激进思想家的成人礼,似乎只有对过往人类的所有审美累计的全然否认才能证明自我的胜利。
因此在AI大量制造无尽作品的背后,人类的艺术只能止步于此吗?可见,随着AGI参与艺术家的作品,我们更要去思考,去除作画/艺术制作的时间与技术成本,我们作为艺术家在自我表达之中,还具有什么是不可被AI所代替的能力?这正是我们“活艺术”接下来要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