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时间:2024年8月31日-2024年9月30日
展览机构:虞·空间
展览地址:顺义区李桥镇北京T3国际艺术区A6
支持单位:虞·沙龙 虞山当代美术馆
展览海报
展览介绍:
经唐宋元明绘画的实践,笔墨的经验已垒积到一个量的质变,董其昌适时提出笔墨独立,笔墨对等于自然,这是人类美术史上一个重要的见识与理念。董香光的观念解放了以描模自然为主的普遍意识,并直返心性源头,笔墨成为心性自然和诗性抒写的中心。明末清初中国美术史上的小文艺复兴源于此,八大、四王、四僧、扬州八怪、金陵画派、新安画派皆是硕果。上个世纪,是一个风起云涌的世纪,历史剧烈动荡,西方现代艺术的观念层出不穷,黄宾虹在总结五笔七墨法时,是基于董其昌的理念,及其后来美术史的笔墨实践意义上的一个集大成的总结,并没有把笔墨上升到抽象的高度,但扩展了笔墨的表现意识,表现意识,中国书画自古有之,从狂草线条的表现特征,书法入画,是中国画的一个独特的传统,也是古典的经验,但黄宾虹站在一个美术史的关键点,中国传统笔墨发展的责任,不小心落在他的身上,不负众望,晚年黄宾虹的绘画实践,充分发挥了笔墨的表现性,完成了他所提倡的内美,气与势,灵与氛,庄重又活泼,成就了他厚黑华滋、苍劲浑然的境界。
《林散之书法》
对于黄宾虹的误解,主要是对他厚黑华兹境界上的不解和难解。厚黑华兹,是必须经历过死亡,而后返回,重新活出滋味的人才能体会到的人生境界,这苍茫荒诞的人世,又有几人能抵达体悟到此境呢?
另外要强调的是,中国艺术一般不以形式革新为宗旨,而是以创造人生境界为最高目标。这是东西方艺术观念明显的区别。所以当元画家倪瓒早已出现抽象的一河二岸的范式时,没有人去总结他的方式,而只夸赞他绘画"清""逸"的境界。也事实上阻碍了中国美术理论的发展,以至于至今仍停留在南朝谢赫的六法框架里,或以西方现代美术理论来生套解读今天的中国水墨,否则无以语,完全不理会中国水墨自身的特性。当然,由于对人生境界的强调,也要求艺术家具有极高的素养,先是要求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后来诗书画成为中国艺术家必备的古典修养,也源于此。所以传统中国画发展到最后就是人文画,这是以追求人生至高境界为宗旨的中国绘画发展的必然结果。
《黄宾虹作品》
林散之师从黄宾虹习画,却在书法上成为一代大师。林散老称,他诗第一,画第二,书第三:当然是戏说,但这是他追求生命至高境界的基本素养,其《江上诗抄》,是通过山川自然及儒释道修为感发而成,林散之的书法境界,瘦劲圆涩、璀璨华滋、飘逸天成。瘦而要劲,圆中带涩,涩中又须飘逸天成,这种矛盾而又冲和的境界,是多么难得的人生通达之境。
董欣宾发展了黄宾虹关于笔墨的理论,提出"冷抽象,热抒写",把笔墨的表现抽象化,然后再以生命之热力写心意,他表现的图象并不抽象,但把笔墨本身抽象化了,他和卞雪松共同提出"一根线条里有生老病死,一根线条里有春夏秋冬",是对中国绘画伟大南线传统的现代性认识与总结。董欣宾也是诗书画全才,写古诗也写新诗,并且写出《中国画对偶范畴论》《中国绘画六法生态论》《魔语--人类文化生态学导论》等,(与郑奇合作),可见其博学且深思。他的长线条柔韧飘洒,画出了江南乡村温润野逸的诗意。他写意的松树,姿态奇险却昂然洒脱,如他自己命运的写照。
卞雪松师从林散之,与林老瘦劲飘逸,以小草写大草不同,卞雪松的大草,从李北海的结体中取宽博堂正,从摩崖石刻和碑中取铁线,得沉雄担当,在渴笔线的虚实转变中,得地老天荒的苍茫浩气。所以他的大草,既具有庙堂气,静穆、正大、中和的君子品质,又具有金石的气象刚健,豪放之美。还有着佛道修行简朴虚灵的虚极气。
林散之师从黄宾虹得书道,卞雪松师从林散之,深澈画理。这也是一种特别的传承。卞雪松的画,就一笔,渴笔,他在谈艺录中讲:一笔即万笔。另一种表达方式就是:渴笔中有生老病死有春夏秋冬。渴笔线的顿挫,生成了荒寂苍古的气息,这股生命之力冲刷了多余的累赘繁琐,使他的画面抵达鸿蒙初开的极简的极境。可见他是多么凝神,耗费了多少心力。他的画孤绝、苍茫、却禀有君子在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
刘知白先生,也是诗书画全才,早年师承过云楼的顾彦平,因战乱历经湖南四川广西,定居于山水清秀雄奇的贵州。他在画跋中题黄宾虹可敬可师,有诗为证,"读黄宾老画有感赋此(1976年)。伟哉黄宾老,百年有几人。身健侣云壑,寿颐近百春。精通七墨法,善师造化神。孜孜终不倦,兀兀岂辞年。艺林称独步,妙手自翻新。片羽光宇宙,点墨出奇珍。每当观巨作,深感我何贫。相知唯叹服,啧啧不离唇。"重要的是刘知白发展了黄宾老的墨法,形成了自己的风貌,黄宾虹宿墨勾画,积画,无论多么黑重、浑融都由一波三折的点线构成。即便有淡墨泼染也绝不影响其从古籀化出的笔线的骨力的存在,刘知白后期弱化甚至消融了笔线,以不同形态的深浅墨色构筑画面,特出的是气韵而非骨力,黄宾虹追求的笔墨刚柔得中浑厚华滋,而刘知白追求的是笔墨化刚于柔,空清荒寒,简逸淡远。这也是有着道佛的心性,并且活得灵透的人才可悟得人生况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