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时间:2025年6月13日-2025年9月14日
开幕时间:2025年6月13日
展览地点:山中天艺术中心
展览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北路798·751园区北一门
策展人:张营营
参展艺术家:刘焕章 展望 梁好 王鲁炎 杨鹤 于吉 张淼 刘建华 共代谢 Cometabolism Studio 冯至炫 梁硕 何翔宇 张一 杨光南 吴尚聪 赵要 丁世伟 刘亚洲 陈牧甜 胡尹萍 新塔娜 琴嘎 廖斐 张华 刘符洁 李维伊 李一凡 善良 王梓全 王溪曼
主办单位:山中天艺术中心
展览海报
展览介绍:
前言:
所谓的创造力从哪里来?艺术在人的精神、格局、理解力,以及世界认知方面提供了哪些助力?如何打通过去与未来的时间线,将历史的经验沉淀?展览“雕塑小史”围绕“时间的沉淀物”展开,艺术作品从13500年前考古发掘的小型骨雕灵井鸟,到传统的单体雕塑、金属铸铜、瓷制作品、3D打印、仿真硅胶、编程技术、数字艺术、肢体展演、泥塑玩具、现代招幌和摆塑的委任创作等,它们由天然和人工材料或其混合物制成,人类社会中技术工具的长期发展与演变也蕴藏其中。这个展览让不同时期的雕塑产生对话,让当代艺术创作与古时的发现产生共鸣。
一般而言,我们今天理解的雕塑有以下三种:一类是独立制作的单体雕塑;一类是逐渐与环境相融合的概念雕塑,它包含着单体雕塑;最后一类是从雕塑的行为模式中扩展出去的,或者是拥有雕塑意识的其他媒介与形式的作品,我将这些类型的作品定义为“半雕塑”。通常,这类雕塑的特点是造型灵活、动态性强、拼接与组合方式多元、视觉轻盈、不沉重、具可穿透性、可拆卸组装等。它们不再拘泥于传统的雕塑模式,而是将雕塑意识的作用力扩展到可触及的全部领域。
除了大量的当代艺术创作,本次展览还涉及了对中国古早时期的雕塑案例的考量,如河南灵井遗址出土的史前小型骨雕“灵井鸟”、古代陪葬仪式中的“摆塑”、宗教信仰里的“影塑”、汉代的循石造型等艺术风格,以及民国时期现代主义市场经济的萌芽阶段店铺林立的街边“招幌”。这些物都与雕塑息息相关,它们的形制和史料今天正逐渐丰富当代艺术和雕塑的概念,并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本土性发挥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资源。“雕塑小史”希望将这些历史尚存物的固有社会属性解绑,通过“时间沉淀物”即雕塑的眼光,将当下、过去和未来的时间再一次做出必要的关联与整合。它为观众提供了中国当代艺术家如何安置这些“历史提示”的方式。
“雕塑小史:时间沉淀物”对进化论思想提出了质疑,对线性的时间概念也提出了质疑。21世纪的今天,讨论雕塑或艺术的起源问题可以让我们思考:未来到底是新奇的?还是历史的重复?我们要如何延续这样一种可能带有重复模式的行为?跨越几个时代的雕塑作品,对于观众来说,可以作为一场感性的视觉景观来体验,也可以当做不同时代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在这里,希望你能看见雕塑,看见其中变化的与不变的东西。
艺术家简介:
刘焕章先生1930年出生于今内蒙古自治区的八里罕。1946年至1948年在北京育英中学读高中,期间拜故宫篆刻名家金禹民先生为师,学习篆刻及印钮雕刻艺术,接触传统雕塑造型法的训练。1951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学习雕塑,成为了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雕塑家。入学后,刘焕章一方面学习当时的文艺理论,配合政治运动完成创作任务,参与表现工农兵和重大题材的创作;一方面利用闲暇时间私下进行雕塑创作上的艺术探索,他认为雕塑应该以造型表现思想感情、传达意图,这使他与当时功能化、概念化的雕塑造型方法格格不入。1956年,刘焕章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研究班,毕业后留在本院雕塑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曾先后参加北京展览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军事博物馆、工人体育场及毛主席纪念堂等建筑的大型雕塑创作。
1957年前后,僵化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遇到了合法性的危机,艺术上的百花齐放与艺术民族化的议题被再次提出。1960至1961年期间,刘焕章考察了麦积山石窟、敦煌石窟、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回来后,他借鉴中国传统宗教雕塑的造型手法创作了一系列木雕和石雕作品,力求在形式上摆脱一度占主导性的苏派的自然主义手法的影响。在1961年到1963年期间,刘焕章迎来了其创作生涯的第一次高潮,其中,创作于1961年的雕塑作品《少女》,在造型语言上绮丽与端庄,在艺术界引起了轰动。这件作品的出现奠定了刘焕章在雕塑创作语言上含蓄和婉约的风格。
“文革”结束后,在思想解放和民主自由的时代氛围中,刘焕章迎来了创作的第二次高潮。他将多年积压的创作构思在短短几年内做出来,并于1981年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个展,展出了372件小型雕塑作品。这些注重雕塑语言的创作虽然是在形式探索的艺术氛围之中产生的,但刘焕章并没有止步于形式探索,他将他对于亲历“文革”之后的所思所想和对现实社会人情的体悟含蓄地反映在他的创作里。这些寓情于景的作品与当时兴极一时的“伤痕艺术”有所距离,给正在疗伤期的艺术界带来一丝平和的暖意。
在1981年的个展后,刘焕章的雕塑语言由青年时期的绮丽与端庄,逐渐转向了洗练与古拙。他在创作中尽量使用大的块面、大的线条,注重体积,从形体、块面、线到表现的内容,都避免过于追求完美。这些含蓄且富有热情的写意作品集中地呈现在他于1989年2月在中国美术馆的个人展览之中。2016年,年近90岁高龄的刘焕章第三次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个展,以“焕然有章”为题,全面回顾了他一生的创作与新近的创作。坚持“自我探索”与“个人实践”一直是刘焕章先生在绵长的艺术生涯中坚守的一个重要信条。也正是这样的坚持,使得他的艺术实践历经各种政治变化与艺术价值动荡的历史后,仍能在纷繁的艺术世界中开辟出一条广阔的道路。
展望,1962年出生于北京,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现工作生活在北京。他以“观念即物质”为核心,于90年代中期率先提出“观念性雕塑”创作理念,突破传统雕塑边界,将观点(想法)替代传统叙事并转化为物质载体,延伸至装置、影像、平面实验等跨媒介创作。“他的艺术具有以简单材料形态营造复杂问题的特质”--黄专语。他的作品在材料与观念的互文重构中,探讨真与假,虚构与实在,传统与现代及自然与人工的辩证关系,常带有哲学思辨与社会隐喻。
梁好,雕塑家,生于北京。1980-198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克兰布鲁克(Cranbrook Academy of Art)艺术学院雕塑系,获硕士学位。毕业后生活在密西根,纽约,新泽西州。创作,展览,教学,养子为时二十年。2007-2017年执教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现为自由艺术家。
作品曾先后参加“中央美术学院教师特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2013;Inside Out 2012,中间美术馆,北京,2012;“女性之手的触碰”,史密森尼学会-法拉盛市政厅,美国纽约,2008;“环球之根--生活在纽约的中国艺术家”,普渡大学Stewart Center Gallery,美国印第安纳州,1998。
2024年在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步虚”个展。
她的作品在探索雕塑语言的同时展现存在的本质。从物理空间引向精神空间。
王鲁炎是中国现当代艺术发展史中的重要参与者之一,他于1979年参加“星星画展”和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大展”等国内外重要展览。1988年王鲁炎与顾德新合作创作了脱离感官经验的观念性《触觉艺术》,于1988-1995年与顾德新、陈少平组建以取消艺术家个性为目的的“新刻度小组”。其个人艺术创作围绕悖论展开,认为只有悖论才是否定任何答案的真问题,其思考才不会终结于答案,他的悖论性代表作品有《被锯的锯》《锯与软体》《W自行车》《W注射器》《W双向军械》《行走者》和《面对的背对者》等。
杨鹤将摄影、身体动作、表演、影像与雕塑融合,她的装置艺术深入探讨隐藏在视觉体验中的情感层次。她致力于通过诗意的呈现,引导观众体验超越表象的空间感,并揭示内外之间、空间与时间之间被设定的边界可以被彻底打破。通过对物件的微妙调整和重新定位,杨鹤的作品挑战了传统的“意义”观念,同时倡导在游离与脆弱中所蕴含的力量、韧性与可能性。她的创作邀请观众探索这些概念中亲密而广阔的内涵,同时思考身体与空间的政治性,以及这些主题在社会与个人层面上的影响。
在她的公共艺术创作中,杨鹤致力于通过公共项目与社区互动。她回应现场条件与当代社会现实,创作出探讨美感、公平与沟通的城市装置作品。她的艺术实践旨在唤起人们对情感的敏感度,激发对彼此联系的觉察。她近期的公共艺术作品包括:《冬之光学》--在波士顿The Rose Kennedy Greenway上展出的灯光雕塑,被《波士顿环球报》票务推荐;以及《凝固汽油测试一号》,被《哈佛深红报》专题报道。
杨鹤亦是Behind VA Shadows项目的发起人及组织者,这是一个以社区为基础的项目,旨在聚焦于美术馆中的工作艺术家。通过她多元的艺术实践,杨鹤不断突破边界,探索与艺术及其所处世界互动的全新方式。
杨鹤是常驻波士顿的艺术家,其创作涵盖个人工作室艺术与公共艺术。她出生于中国北方的一个天主教家庭,童年时期曾迁徙至多个地方,这些地方成为她记忆中的家、学校与游乐场。
于吉以丰富多样的创作为人熟知,她使用的媒介包括装置、表演和影像等,其中雕塑是她工作的核心。于吉的近期作品大都基于对特定地域的研究,以及对特定地点进行地理和历史叙述的能力。她专注于以时间、空间和移动来创造的想法,通常使用最少的材料,将非物质和无形的事物注入物质存在。于吉经常进行田野调查,作为其一部分,她在世界各地不同的地点介入临时性干预,对身体在日常环境中的位置进行反思与质问,将其引入观者的整个空间意识中。
于吉近期的机构展包括佩奇当代艺术中心,意大利普拉托,2024;上海纽约大学当代艺术中心,上海,2023;橘郡艺术博物馆,科斯塔梅萨,2023;新美术馆,纽约,2021;西岸美术馆,上海,2021;奇森黑尔艺术空间,伦敦,2021;外滩美术馆,上海,2017,等。于吉自2008年发起上午艺术空间,为不同艺术领域的实践者提供排演与展示的场所,上午空间活跃至2021年2月。
张淼,出生于1985年,他的创作从做加法起步,接纳矛盾的形式,引入冲突的审美元素。他受文丘里(Robert Venturi)不拘一格的建筑理论的感召,接受一个非纯粹取向的、异质的艺术概念。观看他的作品即是感受被纳入的矛盾,有时是跨思维模式的扁平“建筑物”,有时是跨历史观的,将内心最执着的信念放入一件看似普通的“装饰物”。他近期的作品中,艺术创作的元叙事与生活角落相遇形成事件;幽默的造型,看似琐碎的附件,阴影中金属材质的色彩与其独特的光泽、被视觉的平面逻辑降维,并幻化出梦境般的,触发眼球自身生理机制的光感。他不懈地发现更隐蔽的表达方式,创造出使觉知得以保存的空间。张淼在北京生活和工作。
刘建华目前工作和生活于中国上海。艺术家1989年雕塑专业毕业后,他尝试在当代背景下进行实验性的工作。2008年提出“无意义、无内容”的理念进行创作,开始了一个全新方向的探索,并形成了当代艺术的个人语言体系,是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最具实验性、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起先多以陶瓷作为媒介,通过陶瓷坚硬与脆弱并存的特性隐喻现代人对物质的迷恋与不安,揭示出现代社会特有的精神特征。随着创作的深入,艺术家近年已逐渐转向综合媒材的利用与试验。刘建华曾在国内外多次举办个展,并受邀参加第五十七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艺术万岁”、第十七届悉尼双年展、第二届莫斯科双年展、第一届新加坡双年展、第六届上海双年展、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等展览。作品被英国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英国伦敦V&A博物馆、美国纽约MoMA、美国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日本东京原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共代谢Cometabolism Studio是由设计师张宁和艺术家杨亚非成立的艺术小组。张宁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坎伯韦尔艺术学院 Designer Maker专业。作品的方向主要探索以物品与人类行为之间的纠缠关系。杨亚非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后在中央美术学院进修家具设计专业,其作品常利用工业现成品模糊物品本身的定义并对公共空间的权力进行调侃,试图通过现成的工业构件将工业生产关系进行衍生。
二人作为多年好友曾合作多个艺术设计项目,期望在后工业时代的遗产废墟下重新思考创作的过程。二人成立的共代谢工作室,其作品将工业构件等大规模生产工业代谢品重新激活模糊他们在空间中的功能,让艺术介入日常空间。同时通过数字生成等技术探索能模糊真实和虚拟边界的不被定义的艺术物件。
冯至炫,1993年出生于浙江温州,英国皇家雕塑协会会员。201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系。2018年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雕塑系。艺术家接连不断的灵感来自多元的生活与艺术经历。他的作品通过非虚构的材料层次引起文化共振,使用日常肌理中的隐藏物料进行造史行动。文化元素从高度个性化的材料形态中透露出来,在历史和即兴的叙事中转换,创造出超越单一时期和具体位置的游牧群岛文明。他的雕塑装置总是表现出一种张力,将神话、装潢、探险及太空想象等元素动态融合,材料对他来说是文化的粘合剂,也是对抗过的结果。他的每件作品都充满对当代城市环境与非人性化生产“抵抗”的痕迹,在游牧的创作与展览过程中,不断创造纵向体验的自主结构,在热工业废墟中拾遗的过程中培养人类纪想象的生态系统。
梁硕,自称脑凉、大芬,生于蓟县山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曾驻地于荷兰阿姆斯特丹Rijksakademie,“掉队”成员之一,任教于中央美院雕塑系,乐于游山探古,赏野品渣,用心土地之于生存,分合之于古今,思行无视专业,漫游交给过程,现居京北山村。
梁硕的作品曾展出于“重新发电--第九届上海双年展”,2012;釜山双年展,2004;“海上上海--第三届上海双年展”,2000。他的个展曾举办于北京公社,德国国立巴登巴登美术馆,北京偏锋艺术空间等。他的作品曾展出于承德阿那亚金山岭、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今日美术馆、广东时代美术馆、香港M+博物馆、首尔国立当代艺术馆、新加坡美术馆、旧金山芳草地艺术中心、荷兰格罗宁根美术馆、荷兰赛的拉特美术馆、荷兰海牙Beelden aan Zee博物馆、荷兰阿姆斯特丹皇家美术馆、荷兰阿姆斯福Kade艺术中心、西班牙卡斯特罗ESPAI当代艺术中心、挪威奥斯陆Kunstnernes Hus美术馆、意大利罗马Museo Pietro Ca nonica美术馆等。梁硕的作品被上海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斯塔德Het Domein美术馆、釜山Eulsukdo文化中心、阿姆斯特荷兰丹皇家美术学院等美术馆及机构收藏。
何翔宇,出生于1986年,是一位工作于柏林、北京的艺术家和纪录片导演。作为亲历中国社会、经济和国际关系巨变的艺术家群体一员,何翔宇的创作以其独特的文化经验出发。他游刃于绘画、雕塑、装置、影像及出版等媒介,并以宽广的时间跨度和创作规模,来省思与呼应地缘政治和历史格局的宏观动荡,及其呈现在个体命运中的微观冲突。错位转换的物质材料、私密感知的身心体验与冷静抽离的历史视角在其作品中共存,动态平衡地折射出属于历史断层一代的群体认知困境。通过非线性结构,何翔宇揭示与解析了复杂语境下的文化碰撞与消融。
作品曾在以下机构展出: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油罐艺术中心、龙美术馆、OCAT研究中心、Para Site艺术空间、东京都写真美术馆、纽约绘画中心、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芝加哥大学斯⻢特美术馆、卡蒂斯特艺术基金会、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柏林KW当代艺术中心、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都灵沃利城堡当代艺术博物馆、MAXXI博物馆(L’Aquila)和SONGEUN艺术中心。何翔宇的作品也曾参与第5届乌拉尔双年展,叶卡捷琳堡,2019;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2019;第13届里昂双年展,2015;第10届上海双年展,2014;第5届横滨三年展,2014和第8届釜山双年展,2014。何翔宇于2021年入围第四届“Mario Merz奖项”;曾入围2014年“未来世代艺术奖”,并获得2016年第10届CCAA“最佳年轻艺术家奖”及2016年“ARTNET新锐艺术家奖”。他的跨学科研究型出版物《Yellow Book》(2019)在2020年荣获“德国最美图书奖”。
张一,1984年出生于山东。自幼学画,2008年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2012-2014年间留学美国,获美国纽约绘画与雕塑工作室学院艺术硕士学位。2016-2018年留学英国,获英国伦敦大学斯莱德美术学院雕塑专业硕士学位。2019年至今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第三工作室。
张一以敏锐的空间与质料感知力,强调实地调研与行动的方式介入特定空间,随手拈来日常物加以诗性地创化,最终呈现亦古亦今、不古不今的视觉表象以及动态生成式的艺术能量。
展览项目包括,个展:“画皮 画皮”,大气层空间,南京,2024;“曝书谷”,北丘当代美术馆,南京,2023;“大洪水”,蔡锦空间,北京,2023;“节食与饥饿”,Mstudio,北京,2021;“下江南”,工作室画廊,上海,2019;Yi Zhang Sculpture,John Davis Gallery,哈德逊,2018;Yi Zhang Sculpture,John Davis Gallery,哈德逊,2016;Yi Zhang Sculpture,John Davis Gallery,哈德逊,2014。群展:“惊蛰”,喜在空间,北京,2025;“山海图志|第一回:逐浪”,朝暮艺术馆,三亚2024;“我向空中抛了枚二分钱币”,Petitree Art,深圳,2024;“女神的多宝阁”,爱慕美术馆,北京,2024;“偏见之明”,CLC画廊,北京,2024;“智慧之眼--当代女性艺术展”,苏州金鸡湖美术馆,苏州,2024;“云雕塑--首届学术邀请展”,松美术馆,北京,2023;“通|道”,当下艺术空间,北京,2023;“重塑中--蔡雅玲、耿雪、张一三人展”,莫高空间,北京,2023;“空间通量”,大气层空间,南京,2023;“堆叠”,北京东京艺术工程,北京,2022;“换肢”,蔡锦空间,北京,2022;“借体”,工作室画廊,上海,2021;“执着物”,候鸟空间,北京,2021;“张一与约翰纳贝克双人展”,Artcube,明斯特,2019;Generation X,NYSS画廊,纽约,2018;“六人展”,Gao画廊,伦敦,2018;“灵魂的秘密”,弗洛伊德伦敦博物馆,伦敦,2017;“这不是雕塑”,林大画廊,北京,2009;Do It,法国联盟研究会,墨尔本,2008;“刷新:中国青年艺术家”,上海正大艺术馆,上海,2007,同年巡展,阿拉里奥画廊,北京;“玩画廊”,北京东京艺术工程,北京,2006;策展项目包括:“脉搏--解群、王哈哈、张之慧三人展”,蔡锦空间,北京,2021;“借体”,工作室画廊,上海,2021;“名校中的无名学校”,Future Lab 西岸艺术教育博览会,上海西岸艺术中心,上海,2020;“水落石出--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第三工作室教学研究展”,中央美术学院陶溪川美术馆,景德镇,2020。
杨光南,1980年出生于河北。2006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2009年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现生活工作于中国北京。
作品曾在英国华人艺术中心、法国南特卢瓦河美术馆、墨尔本法国艺术中心、澳门当代艺术博物馆、台北国际艺术村、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上海民生美术馆、中国美术馆等多处展出。
近期部分个人项目:“无主之地”,CLC画廊,北京,2024;“枉径园”,CLC画廊,北京,2021;“莫奈花园1区”,香港巴塞尔艺博会发现单元,香港,2021;“莫奈花园·96 区”,魔金石空间,北京,2020;Nothing,C5CNM,北京,2020;“盲区”,指纹画廊,北京,2019;“消化不良”,泰康空间,北京,2016。
近期部分群展:“冷膨胀”,南山社,西安,2019;“我的风景”,常青画廊,北京,2018;“兴起: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女性声音”,英国华人艺术中心,英国,2017;“转向:2000年后的中国当代艺术趋势”,民生美术馆,上海,2016。
杨光南从传统的雕塑语言入手,并涉足装置、影像等媒介。她对自己的日常化切身体会进行推究和演绎,转化为具有动人力量的艺术形式。这些作品关乎渺小个体在都市化空间中的镶嵌法则、时间与边界、空间与维度、及复杂的群体性精神空间架构的研究。她的作品看似随感而发、信手拈来但在所有作品中都散发着一种独有的细腻而尖锐、刚硬、强韧的意识,以此形成她强烈的个人特质。
吴尚聪,1989年出生于四川成都。201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家具设计专业,202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第三工作室。现生活工作于北京、河北。
赵要,1981年出生于中国四川,2004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现生活并工作于北京。他的创作实践涵盖了摄影、装置、绘画以及特定场域的大型装置等多种媒介。他的个展包括:“慢慢地展开;然后收起来。”,复星艺术中心,上海,2025;“自然的力量:一万平方米作品在北京”,北京工人体育场,北京,2018;“有想法的绘画”,佩斯画廊,香港,2015;“精神高于一切”,佩斯画廊,伦敦,英国,2013;“51平方:3#赵要”,泰康空间,北京,2010;以及包含“呼吸宇宙”,2022;“有神的信号,有神的信号。”,2018及“你看不见我,你看不见我。”,2012,等数次在北京公社的呈现。他的作品曾在泰特现代美术馆,伦敦,英国,2010;弗里曼特尔艺术中心,珀斯,澳大利亚,2011;卢贝尔家庭收藏馆,迈阿密,美国,2013;伊莱和伊迪·布罗德美术馆,密歇根州,美国,2013;平丘克艺术中心,基辅,乌克兰,2013;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卡尔斯鲁厄,德国,2013;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3;博伊曼斯·范伯宁恩美术馆,鹿特丹,荷兰,2014;东京宫,巴黎,法国,2014;白教堂美术馆,伦敦,英国,2015;上海外滩美术馆,上海,2019;天目里美术馆,杭州,2025,等多地展出。
丁世伟,出生于1989年,硕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杭州。他的作品在基于屏幕经验下的影像装置、雕塑、图像、视频、互动装置等多种媒介形式中展开。他广泛地对意识形态话语、流行图像与哲学符号进行援引和挪用,通过媒体界面开启观者的感知通道,过滤并干预个体降维的用户经验,进而昭示了屏幕景观作为当代政治与信仰的反乌托邦式的自我实现预言。屏显作为处于物质世界与数字拟像的中介,不断在参与观者身体的重塑与规训。他的作品一方面将观众已悄然异化的介面身体与观凝感官重新穿刺,另一方面以可爱化(kawaiification)作为模糊对立与矛盾的定言令式,在痛感与诙谐的矛盾知觉中不断缝合现实与虚拟的边界。
近期个展包括:“幽灵腹语”,拾萬空间,北京,2024;“窗”,1000 Press,杭州,2023;“信仰得来速”,Gallery Vacancy,上海,2021;“随机预言”,想象力学实验室,杭州,2020。近期部分群展机构包括:广东时代美术馆,广州,2024;天目里美术馆,杭州,2023;X美术馆,北京,2023;剩余空间,武汉,2022;山中天艺术中心,北京,2021;K11基金会,上海,2020;银川当代美术馆,银川,2019;中国美术学院,杭州,2018;昂西城堡博物馆,昂西,2017;Castello Di Rivara当代美术馆,都灵,2016;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2015。他曾于2015获得法国克莱蒙费朗Prix Videoformes特别奖,并在2014年获美国华盛顿华语电影节银奖。他的短片作品在众多国际电影节展出,曾入围法国昂西国际动画节、荷兰国际动画节、鹿特丹国际电影节、坦佩雷电影节等。他的作品也亦被机构收藏,包括:丹麦路易斯安那现代艺术博物馆、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杭州天目里美术馆等。
刘亚洲,1990年出生于河北省石家庄市,现于中央美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生活工作于北京。刘亚洲的艺术实践涉及不同的媒介,包括雕塑、装置、行为和录像。他的创作发觉于身体并关注于事物流变的中间状态,在过程中呈现时间的可感性与物质的内在张力,为观者创造出体验不同节奏和速度的可能性;并对人们处理城市空间的方式,以及人们对待日常生活的方式进行追问。
艺术家参与的展览项目包括,个展:“去二环路上看风景”,中央美术学院,北京,2024;“游牧时间”,拾萬当代艺术中心,石家庄,2022;“拾--荒”,指纹画廊, 北京,2019;“僧侣与艺术家”,木木美术馆,北京,2018;“刘亚洲:轨迹”,杨画廊,北京,2017。部分群展: “充电指南”,上海明当代美术馆,上海,2025;“返场时代”,北京时代美术馆,北京,2024;“云雕塑”,松美术馆,北京,2023;“陌生的客人”,之谷,北京,2023;“NAFI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南京国际展览中心,南京,2023;“燃冉--回环之歌公共艺术季青年艺术家群展”,新天地壹号,上海,2022;“多少次呀,我离开了我的生活”,69CAMPUS,北京,2022;“超级样本”,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城市展厅,深圳,2022;“不确定整体的不完美碎片”,户尔空间,北京,2021;“生活之内”,UCCA-Lab/尹山湖美术馆,苏州,2021;“物界--三”,高塔美术馆,北京,2021;ART POWER 100“艺术发现”年度展览,嘉瑞文化中心,北京,2020;“安迪的玩笑”,AC Gallery,北京,2020;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全国农业展览馆,北京,2019;“上层建筑”,狮语画廊,上海,2019;“闲散者的广场”,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8;“第三届墙报艺术家展”,今日美术馆,北京,2018;“不同--2018中国大同雕塑双年展”,中国雕塑博物馆,大同,2018;“坪山雕塑双年展”,深圳坪山雕塑公园,深圳,2018;“中国雕塑40年--第一回展2008-2017”,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深圳,2017;“日未言吾 hidden words”,Gallery Vacancy,上海,2017;中央美院研究生毕业展,获千里行提名奖,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2017;第三届CAFA双年展“空间协商:没想到你是这样的”,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2016;“新伊甸园--中日韩⻘年艺术展”,金鸡湖美术馆,苏州,2016;“民间的力量--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开馆展”,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北京,2015;“罗中立奖学金十周年回顾邀请展”,罗中立美术馆,重庆及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2015;“新星星艺术节(第五届)”,获艺术场大奖,今日美术馆,北京,2014;“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中国雕塑博物馆,大同,2014;“2014年度罗中立奖学金”,罗中立美术馆,重庆,2014。
陈牧甜,1987年出生于湖南长沙,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现工作和生活于长沙。陈牧甜独特的语言和表达灵感,来源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通过油画、形色各异的布匹与综合材料以及新媒体和装置等媒介与形式,艺术家努力寻找着一种专属的思维和传达方式,试图为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创造一个能忘却烦恼、且充满奇趣的内心景观。
陈牧甜的主要个展包括:“软面迷宫”,苏州湾数字艺术馆,苏州,2023;“软偶”,飞地艺术空间,深圳,2023; “花园与花边”,飞地艺术空间,深圳,2022;“游乐园玛祖卡”,裕湘纱厂,长沙,2018。主要群展包括:“迁徙”,深圳美术馆,深圳,2024;“游牧在南方”,坪山美术馆,深圳,2023;“引力场:第五届深圳当代艺术双年展——地缘诗集”,大芬美术馆,深圳,2023;“艺术中国汇”,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纽约,2016,等。她的作品被中央美术学院、梅溪湖艺术中心、湖南省美术馆、T当代艺术中心等美术馆和艺术机构以及私人收藏。
胡尹萍,1983年出生于四川,现工作生活于北京。2006 年本科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201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馆学院。
胡尹萍毕业于雕塑系,但不局限于雕塑本体的物质性,更多的是让周遭的环境和际遇成为她作品的土壤。胡尹萍将其创作定义为介于“事情”与“作品”间的状态,意味她的艺术实践与真实生活有着深刻连结。她的作品通常是持续一段时间或者一直持续,这类实践可追溯到她硕士毕业后发起的三个艺术小组。
她曾于UCCA沙丘美术馆、上海明当代美术馆、北京箭厂空间举办个展,作品展出于南京金鹰美术馆、上海油罐艺术中心、北京69 Art Campus、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首尔松隐艺术空间、上海ASE基金会、南京德基美术馆、成都A4 美术馆、利勒哈默尔美术馆、萨尔茨堡现代美术馆、哥本哈根加姆勒斯特兰德国际艺术中心、上海西岸美术馆、北京X美术馆、银川当代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香港Para Site、北京民生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等机构。她参与过的大型国际展览有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以及第三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她曾入围ANTEPRIMA×CHAT六厂当代纺织艺术奖。
新塔娜,独立艺术家,蒙古族,出生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主要以绘画,影像,行为,装置媒介为主,现居于呼和浩特市。
她从小在牧区长大,草原和城市间在身份的不断转换中重视草原,以最终回归到自然(草原)本位生出的多维关系,作为她的身体在当下游牧生活的延续。她所用之物是游牧生活中的必需品,体现出原生的低欲求与当今消费市场的同质化制衡,也构建了一种“必需品”的归宿,呈现出一种“艺术创作作为本质需求”(Art as Necessity not Consumption)的导向。
琴嘎,艺术家、造空间创始人。1971年生于内蒙古,1997年获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学士,2005年获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硕士学位,现任教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他的创作从雕塑出发,涉及影像、行为、社会调查、机构组织等多种媒介,展现艺术家对游牧这一文化哲学及其构成世界方式的特殊思考,以及对现代社会中边界和主权议题的讨论。
近年来主要个展包括:“琴嘎同名个展”,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丛林-琴嘎个展”,北京中粮置地广场,2019;“万物-琴嘎”,2018游牧计划/北京朝阳公园;“胎记-琴嘎个展,上海浦江OCAT,2017;“廉价的身体-琴嘎个展”,布鲁塞尔FEIZI空间,2013;“暗能量-琴嘎”,北京白盒子艺术馆,2013;“CIGE:33个亚洲年轻艺术家个展”,中国国际贸易中心,2008;“琴嘎-微型长征个展”,北京长征空间,2005,等。
其作品在第五届里昂双年展、第二届布拉格双年展、第五届亚太三年展、第一届波兰双年展、首届今日文献展、2006CCAA当代艺术奖获奖作品展、大同国际雕塑双年展、第二届平遥国际雕塑艺术节、第二届安仁双年展、第三届新疆国际双年展等以及在日本森美术馆、美国亚洲协会美术馆、意大利Palazzo Strozzi博物馆、美国辛辛那提当代艺术中心、挪威国家美术馆、荷兰格罗宁根美术馆、葡萄牙国家美术馆、德国ZKM艺术中心、奥地利林茨艺术中心等地展出。他的作品被澳大利亚昆士兰美术馆、捷克国家美术馆、瑞士银行、香港M+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上海浦江OCAT、美国俄勒冈大学的乔丹·施尼茨艺术博物馆等国内外机构和个人收藏。
廖斐,1981年出生于江西,2006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现工作生活于上海。
廖斐的工作是从对周围事物以及自身的疑惑开始的,试图通过自己的工作去接近“事物”。动用物质材料通过艺术的在外形式以展示事物自身的存有问题。以一种工具理性的态度来面对艺术,在思维逻辑和抽象概念上创作出感性的强度。他的作品将数理系统所带有的平衡感转化成视觉语言。透过低限的,几乎仅仅是语言的表达,让我们体验到数理、逻辑和抽象事物的临场感。
他的近期个展包括:“如人有目”,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25;“形下寺”,Vanguard 画廊X醍醐艺术中心,上海,2023;“外在”,花厅计划,上海,2021-2022;“这一切是随机发生的吗?”,OCAT上海馆,2021;“广延”,Vanguard 画廊X零时艺术中心,上海,2018;“平坦”,上海玻璃博物馆,上海,2016;“视角”,YveYang 画廊,波士顿,2016;“赤道”,Vanguard 画廊,上海,2016。同时参加了以下群展:“80后的图景--代际的跨越”,油罐艺术中心,上海,2024;“险境集”,美凯龙艺术中心,北京, 2024 ;“青山行不尽,山海渡远”,大阪文化馆·天保山,大阪,2024;“缓存在--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浙江美术馆,杭州,2022;“沉静的响雷”,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21; “继续/不继续的传统:中国影像艺术”,Salamanca艺术中心,塔斯马尼亚,2021;“C”,油罐艺术中心,上海,2020;“退火”,玻璃博物馆,上海,2020;“于显现或隐匿之中”,巴塞罗那当代艺术博物馆,巴塞罗那,2018;“植物学”,釜山市立美术馆,2018;“疆域:地缘的拓扑”,OCAT 研究中心,北京,2018;“室内宇宙:2017 华宇青年奖入围艺术家群展”,华宇艺术中心,三亚,2017;“例外状态:中国境况与艺术考察 2017”,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7;“第11 届上海双年展‘何不再问:正辩,反辩,故事’”,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6-2017。
张华,1979年出生于云南普洱,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雕塑系,现工作生活于昆明。张华以雕塑和装置创作为主,他以当下的艺术手法诠释云南生活方式与经验,挖掘云南民间文化属性和特征,探索自然中的神性,灵性和人性的连接。
主要展览包括:“灵石、赤天与铜炉”,REFLEXION回声,北京,2025;“千锤韬光”,全摄影画廊,上海,2022;“张华的院子”,大象书店,昆明,2020;“秘石”,全摄影画廊, 上海,2014;“石来运转”,苔画廊,昆明,2013;Metarhsis,不一艺术, 香港,2008,主要群展包括:“凝视与神游,大知闲闲艺术家邀请展”,云南,2023;“风景后”,昆明当代美术馆,昆明,2022;“在野,云南建筑传统研究展”,昆明当代美术馆,昆明,2022,等。
刘符洁的艺术实践主要方式为雕塑、装置、绘画和社会介入。在雕塑和装置的创作方式中,她更多地关注物质、材料、雕塑语言之间的模糊界限带来的多种可能,以及装置作为一种景观,在日常与超常 的 转换中,如何复现我们对空间材料的多层次的感知。
李维伊,出生于1987年,先后在同济大学建筑学院(BA)、耶鲁大学艺术学院(MFA)和皇家艺术学院(Ph.D)完成了一系列与设计相关的项目与研究。她的许多作品都来源于对数十年的设计师和图像制造者生涯的反思,例如图像制造产业中的种种残酷,以图像为媒介的沟通中的效率与延迟,以及这样一个问题:在一个被愈发相似的数码图像工具和建造工具统治下的世界里,作为创造者的我们还如何去创作?在创作和接受来自观众的反馈的过程中,她反复确认了这一点:艺术可能是唯一现存的、将我们所有人类关联起来的机会。因为这是世界上还承认“不被肯定的事物”甚至是“错误理解的事物”的力量的地方,而在此刻的世界里,很可能是“误解”而不是“全然的理解”能够让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并且创作出新的事物。
李一凡,1966年出生于湖北武汉,1991年毕业于北京中央戏剧学院。 现工作生活于重庆,美院油画系教师。
艺术项目《一个人的社会》《临时艺术社区》《六环比五环多一环》和《外省青年》等的主要发起人之一。
纪录片《淹没》《乡村档案:龙王村2006影像文件》获得包括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沃尔夫冈·斯道特奖、法国真实电影节国际多媒体作者联合奖、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弗拉哈迪奖、香港国际电影节纪录片人道奖在内的数项国际性大奖,以及荷兰IDFA Jan Vrijman Fund电影基金奖和瑞士Vision sud est Fund电影基金奖。《杀马特,我爱你》在国内外文化界引起重大反响。
个展包括:“微观叙事:档案”,北京,2008;“抵抗幻觉--日常生活的仪式”,重庆,2016,以及 “意外的光芒”,广东,2019,等,较全面的体现了他在中国社会的现状下,用现实本身的超越性去创造新的美学的艺术思想。
善良(单梁),出生于199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游戏专业。她的媒介涉及雕塑、装置、动画影像等。善良在创建“⽣命”的同时,致⼒于研究消费⽂化、流量体制和⼤数据影响下的身体质地,用此⽐喻人类对抗算法机制受到的隐形控制。她通过对⾮理智情绪的⼈为唤醒,审视人类身体,将欲望进⾏合理化改造,以此对甜腻的当下作出回应。
善良的近期展览包括,个人项目:“进化”x Miss Audi,X美术馆,北京,2023。群展:“示范:做决定技术的艺术”,复星艺术中⼼,上海,2023;“雾语⻛⾔”,Objective Gallery,上海,2023;BMW M“疾驰象外”,⻄岸艺术中⼼,上海,2022;“断裂的⼀代”,史莱姆引擎,松美术馆,北京,2022;BVLGARI“灵蛇奇想”,北京、沈阳、深圳、厦⻔巡展,2022;“艺术就是合作”,史莱姆引擎,RISING艺术节,墨尔本,2022;OCAT双年展“⻜来去器”,史莱姆引擎,深圳,2021;“USB多端⼝链接展”,乔空间,上海,2021;“USB多端⼝链接展”,没顶画廊,上海,2021;“Lust For Life 热望⽣活”,Edward Ressle画廊,上海,2021;“世袭领地”,宝⻰美术馆,上海,2021;“版图”,史莱姆引擎,2020。
王梓全,1993年出生于辽宁沈阳,201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2019年硕士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上海。王梓全的创作来自于对互联网及虚拟世界后设的观察和理解。通过对于游戏引擎以及工程开发测试软件等的思辨式的使用,王梓全在虚拟和真实空间进行“复制”和“粘贴”,以探索虚拟和现实的阈值。近期展览包括:个展:Under the skin,Harkawik Gallery,纽约,2024;“神经海”,乔空间,上海,2023;“空气动物”,没顶画廊,上海,2022。群展:“示范:做决定技术的艺术”,复星艺术中心,上海,2023;“星象魔法”,金鹰美术馆,南京,2023;“吓吓麻瓜”,天目里美术馆,杭州,2023;“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 深圳,2022;“近未来-完美搭档”,悦来美术馆,重庆,2022;“旧神的习惯”,HELLERAU欧洲艺术中心,德累斯顿,德国,2022;“断裂的一代”,松美术馆,北京,2022;“靡菲斯特的舞步”,沪申画廊,上海,2021;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现场”单元及Video AI Plaza影像单元,上海,2021;“USB多端口链接展”,没顶画廊、乔空间,上海,2021;“世袭领地”,宝龙美术馆,上海,2021;“空间领导者”,APS Museum,上海,2020;“图像感到了不安”,没顶画廊,上海,2020;“练武术还是迪斯科?”,無同空间,长沙,2020;“幻象颗粒”,没顶画廊,上海,2020;Fragmentation,The Coningsby Gallery,伦敦,2019;Material Statement,Dyson Gallery,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伦敦,2019,等,并于2020年入围英国Ashurst新锐艺术家奖项,2022年入围NOWNESS天才计划。
王溪曼,1990年出生于辽宁沈阳,是一位活跃于中国和欧洲的行为艺术家。2016年毕业于意大利罗马美术学院。她的创作有着反抗精神的内核,关注和探究身份认同、性别流动、权利不平、失能、碎片化信息……并持续通过多媒介探索自身及在表演创作中外在和内在的关系。
张营营,独立策展人和写作者,她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青策计划 2019”获选策展人,也是第15届上海双年展的策展人团队成员之一。她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并获硕士学位,其丰富的创作经验促使她立足于艺术内部进行思考,并从创作过程中获得策展的方式与方法。她致力于研究艺术语言、工具及方法在当今社会的外在表征与内在含义,并长期关注以卡塞尔文献展(documenta)为代表的艺术展览的机制与发展。
她曾策划过展览与项目“平行,似存在,未完成:行进的艺术工具”,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LEXICON未来之词”Stephen Gleadow工作室策展项目,北京龙塘艺术区;“关于她自己–合页”行为艺术表演项目& “下一个步伐”,MG Space;“一阵春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绿岛:康海涛个展”,偏锋画廊;“诸歧路:不同的 / 潜在的 / 流动的”,Arch Gallery;“软面迷宫:陈牧甜个展”,苏州湾数字艺术馆(EDCC);“汹涌的房间:尹朝阳个展”,偏锋画廊; “皮毛 & 原始的金黄:伍伟个展”,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夜莺吟唱:陶显个展”,飞地艺术中心;“J. Yang”,魔金石空间;“花儿:郭隆耀个展”,MG Space;“周栋:野生现场”,重美术馆;“轨迹:刘亚洲个展”,杨画廊等。
关于山中天艺术中心:
山中天艺术中心坐落于北京市朝阳区798·751园区,由著名建筑师金秋野设计,是一座融合了当代艺术与建筑艺术的综合体,也是集青年艺术家共创、艺术衍生品展示、多功能厅和咖啡厅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空间。艺术中心每年举办一系列高品质的展览、讲座和教育活动,并积极拓展品牌合作项目、参与各类艺术公益活动。其核心目标是构建以艺术教育为基石、扶持青年艺术家为核心的艺术创作交流平台,旨在为社会和公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和艺术体验,并致力于成为具有深远影响力的青年艺术家研究型实验性美术馆。